新闻中心

小康社会住房是啥样? 小康住宅十大标准

来源:美联  时间:2004-3-7 8:49:29

中国证券报消息: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住房”。在未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时,人们的居住状况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。有人预测,在本世纪的前十年里,我国城市居民奔小康体现在住房上主要是居住面积的增加,而在后十年中则体现在居住品质的提高。

  在刚刚结束的“十六大”上,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。那么,进入小康社会后,我国城镇居民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?

  国家建设部前任部长侯捷曾说过一句颇有影响的话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住房”。这说明在小康社会中人们的居住状况应是十分重要的,特别是住房面积是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。

  有社会学家这样描述住房面积大小如何影响人的行为:以前,不少人说上海人小气,但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希望自己豪爽的。上海人之所以不“豪爽”,是与他们的生存空间有关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,上海住房条件差,很多人挤在一个弄堂里,每个人的生活空间十分狭小。各家的东西该怎么放都要有一定规则,否则就侵占了别人的空间。狭小的空间抑制了他们的豪爽,所以才会变得细致和斤斤计较。但这同时让他们养成了一个遵守规矩的习惯。小时候遵守小规矩,大了遵守大规矩,由此形成了上海人普遍遵守规矩的良好习惯。

  1991年,国家统计局会同其它12个部委,共同制定了小康社会的16项基本经济生活指标,其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。这一指标在上世纪末已经达到并超过。到2000年底,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,大致为20平方米,折合使用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。因此,到2020年的小康显然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概念。

 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,小康的概念是发展的,经济学从来不对小康下准确的定义。比如,今天家庭有一套两居室或三居室,有彩电、冰箱叫小康。5年以后,家里有汽车叫小康,再过5年,有第二套住宅才叫小康。

  如果说,经济学家所描绘拥有第二住宅的小康是比较抽象、相对的概念的话,那么房地产业内专家的表述则是十分具体和量化的。

 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(曾任建设部副部长),将未来的城市居民住房状态称为后小康居住模式。这一居住模式的特点表现为,前10年是居住面积的增长,后10年是居住品质的提高。其大致进程是这样:到2005年,我国城市核心家庭如以平均3.16人计算,人均拥有建筑面积达22平方米,每户建筑面积大约为70平方米(69.5平方米)。到2010年,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为25平方米,户均面积大致是80平方米。在达到这一住房指标后,新建住房增幅有可能放缓,住宅产业将由增量型的发展转向存量型的发展。

 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德国,从增量发展开始转向存量发展大约在1987年,其标志是首次出现用于住宅维修、改造的资金投入要大于新建住宅的资金投入。从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住房状况看,住宅面积平均超过了100平方米,但到了110-120平方米后户均面积就不再上升,相反还倒退回来,退回到80-100平方米。由此推测,在80到100平方米的这个区间,是比较经济、合理、适用的套型。

  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,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,其住宅建设也将达到峰值。那么,到了2010年我国人均GDP按翻一番测算,也将达到1500-1600美元这一区间,因此,在今后将近10年的时间内,我国住宅建设增长还会比较猛。

  那么,当住房达到一定面积后的小康住宅是什么样呢?国家建设部曾制定公布过小康住宅的十大标准,其定位的宗旨是“科技先导,适度超前”。具体地说,小康住宅应具有以下特征:

  一、住宅套型面积稍大,配置合理。有较大的起居、炊事、卫生、贮存空间。

  二、平面布局设计合理,体现食寝分离、居寝分离的原则,并为住房留有装修改造的余地。

  三、房间采光充足,通风良好,隔音效果和照明水平在现有国内基础标准上提高1-2个等级。

  四、合理配置成套厨房设备,改善排烟、排油条件,冰箱入厨。

  五、合理分隔卫生空间,减少便溺、洗浴、化妆、洗脸的相互干扰。

  六、管道集中,水、电、煤气三表出户,增加保安措施,配置电话、闭路电视、空调专用线路。

  七、设置斗门,方便更衣换鞋;展宽阳台,提供室外休息场所;合理设计过渡空间。

  八、住宅区环境舒适,便于治安防范和噪音综合治理,道路交通组织合理,社区服务设施配套。

  九、垃圾处理袋装化,自行车就近入库,预留汽车停车位。

  十、社区内绿化好,景色宜人,体现出节能、节地特点,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。

  后小康时期住房除了有以上比较具象的特征外,它的运行机制将更多地贴近市场,住房买卖不仅是消费行为,还是一种经营性投资行为。

  此外,在提升住房品质的同时还要加强住房的保障性,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的供应体系,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人居问题。